南工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南工新闻 > 学校要闻 > 正文

65周年校庆·发展巡礼—紧跟时代步伐 聚焦青年需求,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8日 发布者: 浏览次数:

 

编者按:

英雄城下,瑶湖之滨。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校。2023年11月8日,是学校建校65周年华诞六十五载春秋写就璀璨华章,六十五载岁月镌刻不变初心。多年来,学校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教育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指导,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党建工作、思政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她历经坎坷又轰轰烈烈,经受风雨又神采斐然始终与国家水利电力事业发展同呼吸,共奋进,秉承“自强不息、格物致知”的校训,弘扬“开拓、勤奋、求实、文明”的校风,带领一代又一代南工人,立大业于石磐,伟抱鸿才,淬砺金石,怀霜负雪,润身载物。

为充分展现学校在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成就,凝聚新征程上的奋斗伟力,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65周年校庆·发展巡礼”系列报道,为学校65岁生日献礼。每期推出一个主题,本期推出《紧跟时代步伐 聚焦青年需求,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南昌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步伐,聚焦青年需求,用深刻的文化内涵、创新的展现形式,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大力推进学生思想教育

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全员”思想引领。不断巩固完善“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常态化、重点化、特色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养良好道德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文明素养。以建党100周年、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等重大事件节点为契机,通过“学校—学院—社区”三个层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专题宣讲、主题讨论及研讨交流活动,采取方式活、有乐趣的教育形式,让思政课堂同社会课堂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品牌活动效应,邀请校领导面向全校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并以知识竞答、主题征文、经典诵读和实地研学等,创新理论培训、实践服务形式,多角度、多层次推动学习教育落细落实。同时,重视党员发展工作,积极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推动党员认岗履岗比率达100%,一千余名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中亮身份、践承诺,在“党员先锋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用好红色资源,突出“全过程”思政育人。做好水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等校园文化三篇文章,充分发挥重要时间节点特殊教育意义,寻求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近五年来,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合计297项,其中“红色走读”系列活动吸引万名学子线上“云游”寻访江西红色地标,将学习课堂“搬”进红色历史地标、革命英雄故里,创作原创红色文化作品百余件,探索形成“1234”工作法被《江西教育工作情况》刊发报道,相关工作经验获2023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获批学校首批“问渠”党建工作创新案例,形成了立得住、叫得响、冲得上的红色文化品牌,相关活动在学生中覆盖面达100%,活动成果及宣传分别先后在新华社、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生在线及江西省教育厅展播报道。

推进共融共建,突出“全方位”思政格局。近年来,“学生在线”网共计发布新闻、资讯4000余条,300余条新闻在省级以上媒体报道,月均浏览量居全校前列;在网络平台推出辅导员“行走课堂”和辅导员讲述“身边的党史故事”等系列微课栏目,开设“党员先锋说”和“青春榜样说”思政专栏,线上制作原创网络文化产品《再见,我的大学》,阅读量超5万余人次,原创微视频《十八杆红缨枪》获教育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艺术节优秀微视频。疫情期间,挖掘疫情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素材、新载体,开设《辅导员开课啦!》特色思政教育专栏,深受广大师生喜爱,获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三等奖;同时,建立学生思想动态研判工作机制和信息员队伍,开设了网络学情直通车、处长信箱等,较好地实现了网上思想引导、信息推送服务和舆情研判监管的效果,畅通学生咨询了解、建言献策的渠道。

 

扎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以德润心,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格物致知”校训为核心,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基因注入班级建设中,推动红色文化育人与水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等相统一,建设一批具备新时代水利电力特色的示范性“红色班级”,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2021年4月,学校启动首批红色班级创建试点工作,通过申报评选,遴选出了12个班级作为首批“红色班级”试点,并推报瑶湖学院“红色赤水班”(2020级瑶湖班)参与省级评选,成功入选省级高校“红色班级”创建试点。截至2023年10月,已完成了首批12个校级“红色班级”的验收工作,正以瑶湖学院“红色赤水班”创建试点为契机,开展第二批创建工作,继续推广红色文化育人经验,探索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为积极创建全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奠定坚实基础。

以文化人,让文明之花开在身边。学校通过树立典型,激励先进,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先进班级(文明班级)”,形成优良班风、学风和校风,助力文明校园建设。2019年以来,每学年表彰“先进班级(文明班级)”,受表彰的文明班级能够认真组织理论学习,引导同学及时了解国情和时事政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组织和制度健全,班级干部职责明确,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多次获得“优良学风班级”等集体荣誉,班级同学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同学凝聚力强,身心素质高。近五年,学校已评选出“先进班级(文明班级)”142个,覆盖学生6000余人,为积极构建文明校园营造了良好氛围。

 

用好社区文化育人平台

“一站式”学生社区以“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辐射15个楼栋建立“分站式”服务点,打造“1+N”管理服务模式,推进线下“一站式”线上“一体化”两条服务路径建设,进一步用好社区服务和文化育人平台,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思想论坛、思政微讲堂等,全方位地为同学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

聚焦爱国主义教育,亮出文化品牌。社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积极打造社区文化育人品牌。依托大学生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展了“唱红歌诵诗文讲故事”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品牌,助推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精神家园,打通大学生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学生社区以楼栋为单位组织唱红歌比赛,展现青年以歌诉史,以声寄情的艺术情操,同学们在集体唱响红歌的特殊体验与艺术感染中,塑魂正气,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红歌接力赛中,展示当代青年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精选及诵读中华古今文化精华,传世经典诗文。 学生社区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在“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楼栋为单位组织诵中华经典诗文比赛,同学们以“诗”言志,以“文”抒怀,体验共同用心用情诵读诗文的感染力,同心感悟经典诗文深刻思想内涵,增长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在亲近经典中,汲取思想力量,培根铸魂。

强化劳育功能,开创社区劳动教育新天地。积极推进勤工助学参与学生公寓保洁服务,每周末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环保志愿服务”,每周二开展“寝室劳动日”等劳动实践教育,将劳动创造价值的品质内化为自立自强道德品质。

 

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完善资助体系,确保精准资助。建立“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院—班级”四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先后出台《南昌工程学院学生评优奖励办法》等制度文件10余项,建立“入学-在学-毕业-就业”全链条式闭环资助管理模式,确保学生上学无忧、在学无忧、发展无忧。落实应助尽助,构建“奖、贷、助、勤、补、免、偿以及“绿色通道”的资助模式,打造“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的学生资助工作网络。定期召开各级层面的学生资助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开展资助工作满意度和资助成效调研,开通线上线下多平台资助问题反馈渠道,不断提升资助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拓宽帮扶渠道,提升服务质量。实施暖心工程,持续开展中秋端午春节慰问等活动,为困难学生发放冬装、返乡路费补助、临时困难补助等;开展爱心家访、喜报寄送等暖心活动,建立“爱心大礼包”绿色通道,设立“爱心漂流屋”,保障困难新生无忧入学。实施添翼工程,为学生提供就业能力提升、文体特长培训、综合素质锻炼等各类免费培训课程。实施助学锻炼工程,开展校内外勤工助学项目,提供温馨多彩“云活动”,构建“月月有项目,周周有锻炼”的助学项目。倡导助人自助理念,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服务类公益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开展公益活动,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满足学生生活保障和能力发展需求。

 

强化励志成才,突出育人实效。突出育人实效。讲好资助政策,持续开展“学生资助宣传大使”进班级,组织学生志愿者暑假赴九江等6个市各县(区)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资助政策服务。讲好榜样故事,开展“榜样说”宣讲,通过人物专访、事迹材料推送等方式多角度展示国家奖助学金获得者等优秀学生代表的典型事迹。讲好励志青春,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展示优秀受助学生的成长故事,2022年,学生李莘楠获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讲好资助文化,开展“助学 筑梦 铸人”主题征文活动,传播资助育人正能量。亚洲通:连续两年获江西省教育厅“筑梦飞翔·资助伴我成长”主题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单位,学生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3人。

 

 

打造“四位一体”心理育人新格局

打牢“一个”课程育人基础点。积极打造覆盖全体新生的“线下主课堂+网络新课堂+体验大课堂+课程思政新课堂”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打造“课程思政”品牌,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实现心理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培养学生民族复兴责任感。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建设心理网络慕课,以线上线下内容互补、形式多样的方式满足学生灵活机动的心理学习需求。拓展课外心理体验大课堂,全年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心理体验日活动,通过线上云参观和线下实操的方式,带领学生体验各类心理服务项目,促进学生积极提升自我心理健康素养。

加强“两支”心理育人队伍培训。注重加强教师和学生两支心理育人队伍建设。每年面向专兼职心理教师、辅导员、学工和保卫干部、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工作技能。心理中心教师省委组织部确定为2022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学习宣传对象,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青年优秀工作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江西省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西省心理情景剧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打造“牵领十余个学院、培训百余名班级心理保健员、培育千余名寝室心理联络员、辐射万余名学生”的“十百千万”工程,举办“朋辈互助”计划暨心理素质训练营、朋辈心理素质拓展教练培训、大学生心理宣讲团培训不断提升学生心理骨干队伍专业能力与水平。20192022年,心理中心推送的吴秋芳、齐琪、付诗雨、李二龙同学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百佳心理委员”提名奖、第三至第五届全国百佳心理委员荣誉称号。2020年被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理事单位。

提升“三类”心理活动覆盖面。紧跟学生需求,紧扣“五育并举”方针,全面开展普适型、五育型、科普型三类活动,积极扩大心理活动覆盖面。举办“健心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各年级、各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分级分院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通过心理讲座、“周二说说心理话”“320”、“525”、心理电影展播、心理情景剧大赛、主题班会等活动实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心理育人目的。亚洲通:心理情景剧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三等奖、江西省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一等奖。心理微电影荣获首届全国高校百佳心理微电影、江西省高校心理微电影二等奖。

以两个科普基地为依托开展“全国科普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心理科普宣传系列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全省“百场辅导进百校”“万师润万心”心理健康教育志愿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赴中小学、村镇、机构开展心理科普志愿服务。心理中心先后3次被评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2次被评为江西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基地,获得优秀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基地称号。在南昌市慧聪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进贤县文港中学建立校外心理科普服务站。

筑牢校园“四季”心理安全网。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全年通过每日心理咨询—每周周报表—每月心理摸排—每学期心理测试等方式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全年安排心理咨询值班,开通节假日线上心理咨询热线,走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现场心理援助,把服务送到学生身边。上半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与建档,下半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撰写《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白皮书》,根据“一人一策”原则建立学生心理台账,动态管理。分别在开学季、节假日及毕业季进行心理高关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对筛查出的重点关注人员逐一进行追踪,发现问题精准干预。2019年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签订医校合作协议。(供稿 学生工作部(处) 责任编辑 潘旭 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