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南工新闻 > 媒体南工 > 正文

南昌工程学院大水利涵润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8日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水坝、护堤形状的建筑,将南昌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用凝固的音乐展示。坚持育人为先、应用为本、学研用互动、水涵润特色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培养工程师的摇篮,近日,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中,该学院有3个专业加入了培养计划。

  围绕

  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

  围绕""字做文章,在"应用型"上下功夫412日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南昌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水弟,用这两句话将该院54年来的办学定位高度概括,这个不仅是水利工程概念,还有水文化和水利精神。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省属地方本科院校。该校认为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在应用型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是理智选择。自2004年升格为本科以来,特别是200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签署协议实现省部共建以来,学校不断创新与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性本科人才如何培养?南昌工程学院校长扶名福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的一种新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南昌工程学院从本科层次应用型两大基本前提出发,按照围绕""字做文章,在"应用型"上下功夫的特色办学思路,围绕打造现代工程师摇篮,服务地方与行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德育为先,立品习能,知学致用成人成才的育人理念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了应用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

  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切实强化实践性教学改革,构建了“2+N+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校内三实验与校外三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明确的办学思路,让水利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该校两张鲜活的名片。该校初步形成以大水利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动方向)等专业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同时,学校围绕大水利学科领域,主动投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构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水利行业发展的机制,校级科研机构中的鄱阳湖研究院、水利工程研究中心、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和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围绕水利学科而建立。

  产学研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赣州市水利设计院工作的平凡,是该校08届毕业生,大四时在该单位顶岗实习的良好表现,为他顺利就业打开了大门。现在已是助理工程师的平凡,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了江西省国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项目、水库加固工程等。他告诉记者,如果在校时能按毕业论文大纲要求完成设计,那么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适应,因为学校提供的数据都是与具体的项目工程有关,应用性、实践性很强。

  据该校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陈春柏书记介绍,该院教师创办了一个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为学生实训和实践教学提供了稳定的平台。以项目带动教学,可以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较长的问题,实现学生与岗位的零对接。

  学校利用特色学科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与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依托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培养的企业或行业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着力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和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学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上下功夫。学校先后与南昌市政府、贵溪市政府、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等省内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等省外水利行业部门达成了合作意向;建立了庐山、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4个,保证每个专业有2个以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外聘具有高级职称的实践教师77人。这些基地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近年来该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周培源力学竞赛、水利创新和挑战杯等课外科技活动人数达7900余人,占在校生人数的69.18%,在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获奖达到630人次。2011年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3项。

  卓越计划

  打造工程师培养摇篮

  在教育部今年公布的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中,南昌工程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三个专业加入了培养计划。

  据该院教务处处长陆伟锋介绍,这三个专业办学时间长,师资力量强,具有水利行业背景,是该校特色专业,也是省级以上特色专业,具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计划从2011级学生开始实施。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改革原有培养计划,实施“3+1”的模式:3年在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累计1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靠本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内的工程师联合指导与培养,使学生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深入到与专业有关的流程中去,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卓越工程师试点班中担任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师均具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背景、高级职称以上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同时聘请企业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

  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校将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由单向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转变为学校、企业共同对学生的双向考核方式。特别在企业实习项目实训考核环节中学生成绩由综合素质考核(10)+理论考试分(30)+项目实训考核(60)三部分组成。加大对工程能力的考核力度,增加企业参与度。

  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后,不适应或经过考核不适合工程师素质培养的,在学年末进行淘汰,同时从其他普通班学生中选拔补充实验班成员;试行双辅导员制,工程师实验班配备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心理辅导老师,同时聘请本校优秀毕业生或校外杰出人士担任优秀校外辅导员;增强国际交流能力,一年级开始就加强学生的外语学习和能力培训,选择优秀学生参加短期国际交流项目或交换生;设立实验班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鼓励创新创业。

 

此文发表于20124月17日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