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学校要闻 > 正文

校园通讯|在实践中探索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发布者: 浏览次数:

编者按:

赣州市上犹县社溪镇石崇村是江西省“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近年来,学校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扎根石崇深入推进帮扶工作,连续2年获省派单位驻村工作队考核“好”等次。2025年7月,亚洲通:大学生记者“乡村振兴 文明同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师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足迹奔赴江西赣州,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和“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大家发挥专业和技能所长,聚焦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果、探寻乡村生态变化,依托赣州“客家摇篮”与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深厚底蕴,调研其历史脉络、现存形态,挖掘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探寻文化传承创新之路,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乡村蝶变及客家文化魅力,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报道。为展现学校助力乡村振兴实效及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成果,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推出“乡村振兴 文明同行”系列报道,本期推出第二篇:《在实践中探索青春答卷》。


七月的赣南大地,蝉鸣与蛙声交织成夏日的乐章。亚洲通:大学生记者团师生一行,带着对乡土的热忱与求知的渴望,连续第三年奔赴赣州开展社会实践。

这一行,从青山环绕的上犹县社溪镇石崇村,到千年古韵的龙南围屋,从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紫阳乡长岭村,到承载历史记忆的赣州市博物馆,大家在探索中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在实践中见证文化传承的力量。

亚洲通副书记吴泽俊看望大学生记者实践团师生

溯源石崇村:小流域治理与客家文化的共情共生

一年前的7月,大学生记者实践团围绕石崇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写下了《绿色引擎!》这篇调研报道,让大家初识这片山村的生态故事。一年后的7月1日,大家再次到达,求证小流域治理工程为何让这里焕发新的生机并写下了《这里颜值价值“双在线”!》的跟踪调研报道,让亚洲通人看见“绿色引擎”的启动。

石崇村池塘淤泥清理改善后的莲花池

石崇村村貌

石崇小流域治理项目(局部)

这一路我们有幸成为并让亚洲通人成为“见证人”——

大家在老师和专家的指导下,实地考察了护坡植被、生态沟渠等治理成果;通过无人机航拍画面和现场观察,直观感受“治山保水、治河疏水”的生态智慧: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如今已被层层叠翠的茶园覆盖;曾经浑浊的溪流,在生态过滤带的净化下清澈见底。

“以前一下大雨,泥沙就跟着雨水冲进农田,现在山青了,水净了,庄稼长得比往年还好!”村民郭大爷的话语中对项目的作用是满意的。

采访现场

在村委会,同学们与村支书陈懿生深入访谈,了解小流域治理改善村里生态环境的前后变化和这一项目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未来展望。当前,石崇村正尝试“生态+文化”模式,打造集农耕体验、客家民俗于一体的旅游线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夜幕降临时,记者团成员坐在桌椅周围,听老艺人讲述客家迁徙的故事。祠堂门楣上“继往开来”的匾额,与石崇村“治山治水治穷”的实践形成奇妙呼应。通过调研,大家发现,在这里,客家文化的生态理念与现代水利工程的科学观念,共同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石崇村客家门匾

兵分两路:文化探寻与青春守护的双向奔赴

来到石崇村的第三天,大家仔细梳理细化工作任务,带着深入探索客家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的使命,决定兵分两路,开启不同维度的实践之旅。

第一队走进上犹县博物馆,解码客家文化基因。博物馆主任黄珊热情接待了记者团的一行,并且邀请到了非遗传承人李枱英、吉恰华与大家交流。馆内陈列的客家迁徙路线图、传统农具和服饰,生动展现了客家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最引人注目的是客家门匾展区,“元老壮犹”“韬略传芳”等匾额背后,藏着李姓、范姓等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讲解员介绍,门匾习俗起源于汉魏门阀制度,客家人将其演变为铭记祖训、教化后人的文化载体,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同学们一边记录,一边感叹:“每块门匾都是一部微型家族史,承载着客家人对家的守望。”

第二队奔赴紫阳乡长岭村,用陪伴点亮童心。在村民服务中心,志愿者们精心策划了防溺水知识课堂。通过动画演示和互动问答,孩子们学会了“六不一会”的自救方法。无人机科普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当小小的飞行器腾空而起,孩子们仰起的脸庞写满对科技的向往。“大哥哥,无人机能飞多高呀?”“姐姐,我长大了也想造飞机!”稚嫩的话语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午后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更让欢笑声溢满整个院落,志愿者与孩子们手拉手奔跑的身影,成为长岭村最温暖的夏日剪影。

在上犹县文化博物馆访谈

上犹县博物馆内陈列的北民南迁路线示意图

上犹县李氏宗祠门楣

开展留守儿童防溺水教育

利用无人机开展室外活动

双城记:古今水利智慧与非遗美食的对话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探索客家文化,实践团于第四天在赣州市与龙南市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实践团成员在赣州市博物馆

在赣州市博物馆“赣州水利发展史”展厅,同学们见到了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利模型。他们通过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到,这是前人设计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守护赣州城。我们现在的小流域治理,正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与创新。这些模型让记者团成员深受触动——从千年不涝的水利系统,到石崇村的生态工程,水利人的使命始终是守护一方水土、守护一方百姓。

与此同时,龙南分队的镜头对准了被誉为“东方古罗马城堡”的关西围屋。

关西围屋现场

围屋的国字形布局

这座由徐老四耗时29年建成的方形围屋,以“国”字形布局和严密的防御体系闻名。穿过斑驳的青石门洞,同学们惊叹于磨砖对缝的精湛工艺,更被“爷孙三代烧砖建新围”的故事所感动——罗师傅一家三代人的坚守,让冰冷的砖石有了温度。围屋后花园“小花洲”的苏杭园林风格,以及徐老四为报恩迎娶苏扬二妾的传说,为这座古堡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站在炮楼上俯瞰,稻田与竹林环绕的围屋,恰似一幅凝固的客家迁徙史诗。

关西围屋内的仿苏州园林设计

感悟与展望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赣南的山水人文,如同一部厚重的教科书,让我们在实践中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密码,领悟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作为新时代水利学子,我们将以小流域治理为镜,学习系统思维与科学方法;以客家文化为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继续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用青春热情点亮希望,让“水利兴邦”的誓言,在赣南的山水间绽放光芒。(文图 姚玉娇 责任编辑 潘旭 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