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南工新闻 > 学校要闻 > 正文

亚洲通:荣获2024年度省管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7日 发布者: 浏览次数:

3月27日,2024年度全省综合考核总结暨通报表扬大会召开。亚洲通:再次荣获省管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学校领导班子再次被评定为省管领导班子“优秀”等次。

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学校在校友会网2025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296位。

这一年,发展目标更加聚焦,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聚焦重点任务。领军人才、重大项目、高端平台等重点任务不断突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关键指标达成度强力提升。成功获批电气工程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7个。与河海大学、中国水科院、南京水科院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聚焦水利电力特色发展。开展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构建“大水利”“大电力”学科群。全职或柔性引进水利电力领域国家级人才5人。获批水利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利科学馆、水土科学馆和结构工程馆投入使用。荣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2项、赣鄱水利科学技术奖4项。成功举办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年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学术年会、首届南方水网论坛等高水平会议。

这一年,关键领域不断突破,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高水平人才队伍实现突破。全职引进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1人。聘任4位国家级人才担任主干学科学院院长和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组部、团中央第25批赴赣博士服务团副团长王小军挂职担任学亚洲通委员。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4人。

高水平实验平台实现突破。对接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获批江西省首个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完成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

高水平科研项目实现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顺利启动,江西省林业局樟树研究重大专项通过验收。组建46个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获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3项,其中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在省属高校排行第九。

高水平荣誉奖励实现突破。斩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小家”称号、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等国家级荣誉。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各1人。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第九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第三名。师生荣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40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项1100余项。

这一年,工作成效显著提升,事业发展态势良好

党建工作质量显著提升。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宣传思想工作提质增效,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项目。深化“问渠”党建品牌建设,高质量党建工作效能不断释放,“问渠”党建工作创新基地顺利通过验收。入选教育部第九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课堂实践案例。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强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瑶湖学院获省级及以上科创奖励29项。入选首批省“十四五”本科规划教材1部、重点立项3部。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6项。省级教改课题立项25项,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获奖7项。打造瑶湾梦工场,大学科技园获批南昌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150余篇。荣获第三届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6项。

协同育人成效显著提升。加强文化育人,举办水文化运动会,建成水文化馆,完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申报,水文化育人案例获评第六届全国高校宣传工作创新案例。保留全省文明校园称号并被推荐参评全国文明校园。加强美育工作,建成蔡超美术馆,《赣鄱流韵长》艺术思政大课获批全省第一批“专题+艺术”特色思政课。加强体育工作,打造“校庆杯”校园马拉松比赛、大学生体育文化节等特色体育活动品牌。竞技体育水平提升,获国家级体育竞赛前八名13项。加强实践育人,获省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3个。

学校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江西国际传播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新闻报道490篇,学校微信公众号位列优秀全媒体微信公众号新质传播力前十,舆论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强化国内合作,与中国安能集团等22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学报获评江西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回顾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2025年,学校将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攻坚克难,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彰显特色,进一步提升实力,努力建设国内有优势、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创新性应用型大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文 叶冰清 潘旭 责任编辑 周冠佳)